多识被子植物系统

来自多识植物百科

多识被子植物系统是多识植物百科网站从2016年12月29日开始采用的多识生物分类系统(也叫“刘冰-刘夙生物分类系统”)中的被子植物部分,主要由多识团队成员刘冰刘夙冯真豪制定。其中,被子植物大系统(到一级)基本采用APG IV系统,但由刘冰做了必要的修订;各科的分类系统(到级)则由刘冰、刘夙和冯真豪通过综合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制定。

多识被子植物系统向上相继与多识植物界系统多识真核生物系统多识生物分类系统对接,是多识生物分类系统的一系列具有等级对接关系的子分类系统之一。它也因此贯彻了多识生物分类系统的构建原则,即以林奈式等级系统为框架,首要原则是尽量让各等级上的分类群对应分子系统发生树上的单系演化支;次要原则是尽量照顾传统分类系统中久经使用的分类群。

本条目主要介绍多识被子植物大系统,这部分最后更新于2023年11月28日。关于科以下到属级的分类系统,参看各科条目。

历史

多识植物百科在2016年8月22日开始试运行后不久,即开始以APG IV系统[1][2]为基础建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相关的条目,并按照APG两位学者里维尔切斯超目划分[3],为APG IV系统也增加了超目等级。按照APG III系统,被子植物可以分为18个超目。但因为APG IV系统将金粟兰目(仅含金粟兰科一个科)从木兰类(即木兰超目)独立出来,认为它很可能与木兰类和“单子叶植物金鱼藻目真双子叶植物”分支构成三叉关系。因此多识植物百科为金粟兰目新增金粟兰超目,把被子植物分为19个超目。

当时,本站对于“植物界”并无清晰定义,对于有胚植物(也叫陆生植物高等植物)以下、被子植物以上的分类系统则基本采纳了切斯和里维尔在2009年提出的切斯-里维尔有胚植物系统,把有胚植物处理成一个——木贼纲(Equisetopsida),在其下把苔藓、现生蕨类和现生裸子植物的各个亚纲及被子植物(处理为木兰亚纲Magnoliidae)并列。[4]

2016年12月26日,刘冰开始整理苔藓植物的分类系统,发现苔藓学界对于有胚植物的分类处理与切斯-里维尔系统完全冲突。建立一个统一的植物界分类系统因此成为需要先行完成的工作。经过权衡,他决定放弃之前一直使用的切斯-里维尔系统,改而与刘夙一起通过综合各领域分类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大到小依次建立新的生物分类系统真核生物分类系统植物界分类系统和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经过反复讨论修改之后,多识植物界系统最终把有胚植物处理为级——木贼门(Equisetophyta),维管植物处理为亚门级——木贼亚门(Equisetophytina),被子植物处理为纲级——木兰纲(Magnoliopsida)。多识被子植物系统放弃了之前仿照APG III系统建立的超目系统,重新建立了亚纲和超目两级的分类群,与APG IV系统中的目对接;对于APG IV系统的分科也做了一定调整,而将被子植物划分为423科。这个修订后的被子植物系统于1月6日发布。

2017年11月10日,刘冰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再从蛇菰科析出宿苞蛇菰科,而将被子植物划分为424科。檀香目中各科的顺序也有调整。

2017年11月13日,刘冰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分类学原则,将被子植物原先的15个超目调整为25个超目。

2019年5月21日,刘冰根据多识团队中李波、刘冰、刘夙及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泡桐科中析出美丽桐科,而将被子植物划分为425科。

2019年12月10日,刘冰更正了源于APG IV系统的错误,调换了无患子目腺椒树目的先后顺序。

2020年4月29日,刘冰根据最新论文,为十字花目增补球枝木科,总科数增至426科。

2021年6月24日,刘夙根据深圳植物学大会的决议,将五福花科(Adoxaceae)改名为荚蒾科(Viburnaceae)。

2023年11月27日,刘冰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卫矛科分出梅花草科,从商陆科分出萝卜藤科,总科数增至428科。

系统概览

被子植物大系统

多识被子植物大系统把被子植物处理为级——木兰纲(Magnoliopsida),在木兰纲之下设8个亚纲,即无油樟亚纲(Amborellidae)、睡莲亚纲(Nymphaeidae)、木兰藤亚纲(Austrobaileyidae)、木兰亚纲(Magnoliidae s. s.)、金粟兰亚纲(Chloranthidae)、百合亚纲(Liliidae)、金鱼藻亚纲(Ceratophyllidae)和蔷薇亚纲(Rosidae)。除了作为被子植物基部群的前3个亚纲外,后5个亚纲虽然可以组成支持率比较高的演化支,但它们彼此之间的拓扑关系还不清楚,APG IV系统采纳的系统发生关系只是其中的一种。

上述8个亚纲中,木兰亚纲分为2超目,即胡椒超目(Piperanae)和木兰超目(Magnolianae);百合亚纲分为7超目,即菖蒲超目(Acoranae)、泽泻超目(Alismatanae)、无叶莲超目(Petrosavianae)、露兜树超目(Pandananae)、百合超目(Lilianae)、天门冬超目(Asparaganae)和鸭跖草超目(Commelinanae);蔷薇亚纲分为11个超目,即毛茛超目(Ranunculanae)、山龙眼超目(Proteanae)、昆栏树超目(Trochodendranae)、黄杨超目(Buxanae)、折扇叶超目(Myrothamnanae)、五桠果超目(Dillenianae)、蔷薇超目(Rosanae)、红珊藤超目(Berberidopsidanae)、檀香超目(Santalanae)、石竹超目(Caryophyllanae)和菊超目(Asteranae);其余5个亚纲则各含1个同名(同模式)超目。这样,通过亚纲和超目两个等级的划分,被子植物的目便得到了更有层次感的排列。

与APG III系统的超目相比,多识被子植物系统从木兰超目析出胡椒超目,从百合超目析出6个超目,可以避免木兰亚纲和百合亚纲成为单超目亚纲,从而能更好地利用亚纲和超目这两个等级反映系统发生关系,并可给予鸭跖草类之类建立甚久的演化支正式的分类群地位;在蔷薇亚纲各超目中,多识被子植物系统则把虎耳草超目(Saxifraganae)并入了蔷薇超目。这是因为在APG III系统提出之后,狭义蔷薇超目和虎耳草超目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好的解析;APG IV系统认为二者互为姐妹群,共同构成一个支持率较高的演化支,并将这一分支新命名为超蔷薇类(superrosids),2017年马红研究组的一项研究(文献库未收录该文献!)也显示超蔷薇类是支持率较高的演化支,但狭义蔷薇超目不是单系,虎耳草目嵌在其中。把包括虎耳草目在内的超蔷薇类处理为新定义的蔷薇超目,可以兼容这些研究结果,回避蔷薇类可能非单系的问题。与此不同,APG IV系统新命名的另一个演化支超菊类(superasterids,由红珊藤超目、檀香超目、石竹超目和菊超目构成)在马红研究组的该项研究中则并未得到支持,因此超菊类在多识被植物系统中未处理为正式的分类群。

多识被子植物大系统基本完全采用了APG IV系统的被子植物系统发生树,以及目的划分和排列(仅调换了无患子目和腺椒木目的顺序)。在科的划分和排列上也基本遵照APG IV系统,但做出了如下变动:

  • 十字花目新增球枝木科[5],置于肉穗果科之前。唇形目新增盾药花科[6],置于荷包花科之前;新增美丽桐科(文献库未收录该文献!),置于泡桐科之前。
  • 将一些并系的科进一步拆分,包括:
    • 在APG IV系统发布之前,分子研究即已表明檀香目铁青树科并系群,檀香目的其他科都嵌在其中。[7]然而,APG IV系统认为檀香目系统发生的解析结果还不够清晰,这些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支持,才能作为修改系统的依据,因此仍然保留了广义铁青树科。多识团队认为APG IV系统对铁青树科的处理过于保守,因此决定不遵循该系统的处理,而是将赤苍藤科润肺木科檀榛科海檀木科兜帽果科蚊母檀科都独立成科。
    • 同样,在APG IV系统发布之前,有分子研究表明石竹目商陆科可能也是并系群,其中的萝卜藤属Agdestis)可能与肉刺蓬科肉刺蓬属Sarcobatus)是姐妹群。但APG IV系统在承认肉刺蓬科的同时,仍将萝卜藤属置于商陆科。因为后续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二者的姐妹群关系,多识团队一度将萝卜藤属转入肉刺蓬科,但鉴于二者形态差异很大,石竹目的研究者倾向于将萝卜藤属独立为萝卜藤科。多识团队最终也采取了这一处理。
    • 在APG IV系统发布后,基于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系统发生研究结果又表明,蛇菰科也不是单系,而至少可分为2个分支——狭义蛇菰科和宿苞蛇菰科。因此,多识被子植物系统又新增宿苞蛇菰科,置于桑寄生科之前。檀香目因此总共增加7科。
  • 由于卫矛科的梅花草亚科(Parnassioideae)位于该科的基部,与其他亚科形态差异很大,2023年的最新研究建议仍将该亚科独立为梅花草科模板:RF多识团队从之。

经过这些处理之后,多识被子植物系统定义的木兰纲共包括8亚纲,25超目,64目,428科。

系统发生

多识被子植物系统采用的系统发生树(到目级)暂时保持与APG IV系统相同,如下图所示。[1]然而,其中有一些分支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APG IV系统的处理常不符合一些较新研究的观点。

被子植物

无油樟目




睡莲目




木兰藤目


核心被子植物
木兰类


木兰目



樟目





胡椒目



白樟目





金粟兰目



单子叶植物

菖蒲目




泽泻目




无叶莲目





露兜树目



薯蓣目





百合目




天门冬目


鸭跖草类

棕榈目




禾本目




鸭跖草目



姜目













金鱼藻目


真双子叶植物

毛茛目




山龙眼目




昆栏树目




黄杨目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

(继续)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

大叶草目




五桠果目


超蔷薇类

虎耳草目


蔷薇类

葡萄目



豆类

蒺藜目



固氮分支

豆目




蔷薇目




壳斗目



葫芦目





COM分支(位置未定,暂放此处)

卫矛目




金虎尾目



酢浆草目






锦葵类


牻牛儿苗目



桃金娘目





缨子木目




苦榄木目




无患子目




腺椒树目




十字花目



锦葵目











超菊类

红珊藤目




檀香目




石竹目


菊类

山茱萸目




杜鹃花目



唇形类

茶茱萸目




水螅花目




丝缨花目




紫草目



龙胆目



黄漆姑目



唇形目



茄目






桔梗类

冬青目




菊目



南鼠刺目




绒球花目




伞形目




川续断目



盔被花目















简版

详版

更详细的包含有目和科的异名表的列表,参见多识被子植物系统列表

无油樟亚纲

睡莲亚纲

木兰藤亚纲

木兰亚纲

金粟兰亚纲

百合亚纲

金鱼藻亚纲

蔷薇亚纲

毛茛超目

山龙眼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昆栏树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黄杨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折扇叶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五桠果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蔷薇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红珊藤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檀香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石竹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菊超目

  • 8. 蔷薇亚纲(续)

位置未定属

  • 耳托椿属Gumillea Ruiz & Pav.):从APG II系统开始位置即未定。因为该属仅有1份18世纪采自秘鲁的标本,至今未能再采到,因此暂时无法决定其系统位置。

参考文献

  1. 1.0 1.1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16),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V" (PDF),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81 (1): 1–20, DOI:10.1111/boj.12385,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oj.12385/epdf,最后访问于2016年6月11日。 
  2. Haston, E.; Richardson, J. E.; Stevens, P. F.; Chase, M. W. & Harris, D. J. (2009), "The Linear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LAPG) III: A linear sequence of the families in APG III" (PDF),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2): 128–131, DOI:10.1111/j.1095-8339.2009.01000.x, http://www.bvaenviro.com/Public/Angiosperm%20Phylogeny%20Group%20III/APG%20III%20linear%20list.pdf,最后访问于2017年3月18日。 
  3. Reveal, James L.; Chase, Mark W. (2011), "APG III: Bibliographical information and synonymy of Magnoliidae" (PDF), Phytotaxa 19: 71–134, DOI:10.11646/phytotaxa.19.1.4, http://www.mapress.com/phytotaxa/content/2011/f/pt00019p134.pdf,最后访问于2017年1月1日。 
  4. Chase, Mark W.; Reveal, James L. (2009), "A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land plants to accompany APG III" (PDF),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2): 122–127, DOI:10.1111/j.1095-8339.2009.01002.x,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095-8339.2009.01002.x/epdf,最后访问于2016年09月28日。 
  5. Swanepoel, Wessel; Chase, Mark W.; Christenhusz, Maarten J. M.; Maurin, Olivier; Forest, Félix; Van Wyk, Abraham E. (2020), "From the frying pan: an unusual dwarf shrub from Namibia turns out to be a new brassicalean family" (PDF), Phytotaxa 439 (3): 171-185, DOI:10.11646/phytotaxa.439.3.1, https://www.biotaxa.org/Phytotaxa/article/viewFile/phytotaxa.439.3.1/60786,最后访问于2020年4月29日。 
  6. Molinari-Novoa, Eduardo Antonio (2016), "Two new Lamiids families for the Americas", Weberbauerella 1 (7): 1-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96333612_Two_new_Lamiid_families_for_the_Americas,最后访问于2016年10月25日。 
  7. Nickrent, Daniel L.; Malécot, Valéry; Vidal-Russell, Romina; Der, Joshua P. (2010),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Santalales" (PDF), Taxon 59 (2): 538-558, http://www.personal.psu.edu/jpd18/blogs/PDF/Nickrent_2010_Santalales.pdf,最后访问于2016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