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蓬科
huáng wěi péng kē 黄尾蓬科 | |
---|---|
多识被子植物系统分类 (基于APG IV系统[1]) ![]() | |
生物 Vitae | |
域: | 真核域 Eukaryota |
总界: | 多貌总界 Diaphoretickes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亚界: | 绿色植物亚界 Viridiplantae |
总门: | 链形植物总门 Streptophyta |
门: | 木贼门 Equisetophyta |
亚门: | 木贼亚门 Equisetophytina |
演化支: | 种子植物 seed plants |
纲: |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
亚纲: | 蔷薇亚纲 Rosidae |
演化支: | 超菊类 superasterids |
超目: | 石竹超目 Caryophyllanae |
目: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科: | 黄尾蓬科 Lophiocarpaceae Doweld & Reveal (2008) |
科名模式 | |
黄尾蓬属 Lophiocarpus Turcz. (1843) | |
属 | |
2属,见正文。 | |
异名[2] | |
黄尾蓬科(Lophiocarpaceae)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科,有2属,5-6种。
词源
黄尾蓬科的学名Lophiocarpaceae由模式属黄尾蓬属学名Lophiocarpus的复合形式Lophiocarp-加上表示科的等级后缀-aceae构成。该词为复数形式,故在做主语时应与动词的复数形式搭配。
本科中文名亦由模式属中文名“黄尾蓬属”中的专名“黄尾蓬”加上“科”字构成。
分布
产非洲,阿拉伯半岛至南亚西部。

黄尾蓬科的分布图[制图:刘冰;底图来源:bzdt.ch.mnr.gov.cn;审图号:GS(2016)1561]
特征描述
系统发育
![]() | 本节可能存在未及时更新的内容,如有与分类列表不同的表述,以分类列表为准。 |
黄尾蓬科的两个属中,莲粟草属(Corbichonia)传统上或者归于广义粟米草科,或者与广义粟米草科其他属一起并入最广义的番杏科;黄尾蓬属(Lophiocarpus)则归于商陆科。但2002年的一项分子研究表明,这两个属互为姊妹群,在石竹目的系统发育树中构成一个独立的演化支。[3]APG III系统因此承认了新成立的黄尾蓬科。[4]
然而,莲粟草属和黄尾蓬属形态差别较大,难以找到共衍征,以致黄尾蓬科发表时所用的描述完全遵照黄尾蓬属的形态,而没有考虑到莲粟草属的形态。瑞典学者马茨·图林因此在2016年建议把莲粟草属独立为莲粟草科。[5]考虑到这样的处理会让原本在APG IV系统中已经是被子植物第一大目的石竹目的科数进一步膨胀到39个,而且会使情况类似的肉刺蓬科也具备拆分为两个单属科的正当理由,多识被子植物系统没有遵从这一处理。
分类
分类列表
以下是根据最新资料整理的黄尾蓬科的科内分类系统。要详细了解列表中各种格式的含义,参见帮助:分类列表。
![]() | 下面列表中已包括了所有的属级异名,且所有分类群中文名已得到多识团队的完全审定。 |
-
-
Axonotechium Fenzl (1836), typ. consp.
-
Axonothecium Steud.
-
-
Wallinia Moq. (1849), nom. superfl.
-
Vallinia Moq.
-
参考文献
- ↑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16),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V" (PDF),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81 (1): 1–20, DOI:10.1111/boj.12385,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oj.12385/epdf,最后访问于2016年6月11日。
- ↑ 此处的科异名列表系根据其模式属的分类处理确定。其下可能包含有不属于本科的属。
- ↑ Cuénoud, Philippe; Savolainen, Vincent; Chatrou, Lars W.; Powell, Martyn; Grayer, Renée J.; Chase, Mark W. (2002),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of Caryophyllales based on nuclear 18S rDNA and plastid rbcL, atpB, and matK DNA sequences" (PDF),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04 (1): 132-144, DOI:10.3732/ajb.89.1.132, http://www.amjbot.org/content/89/1/132.full.pdf+html,最后访问于2017年2月3日。
- ↑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2): 105–121, DOI:10.1111/j.1095-8339.2009.00996.x,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2630309/abstract,最后访问于2010年12月10日。
- ↑ Thulin, Mats; Moore, Abigail J.; El-Seedi, Hesham; Larsson, Anders; Christin, Pascal-Antoine; Edwards, Erika J. (2016), "Phylogeny and generic delimitation in Molluginaceae, new pigment data in Caryophyllales, and the new family Corbichoniaceae", Taxon 65 (4): 775-793, DOI:10.12705/654.6,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iapt/tax/2016/00000065/00000004/art00008,最后访问于2017年2月3日。